蕨類植物:台灣居家品種分類、栽培技術與常見問題解答

蕨類植物:台灣居家品種分類、栽培技術與常見問題解答

蕨類植物

(清晨陽光透過紗窗,灑在我那有點擁擠的陽臺角落,昨晚那場雨讓空氣濕潤潤的,舒服極了。我蹲下來,指尖輕輕撫過鐵線蕨新抽出的、捲曲得像問號一樣的小嫩葉,心裡莫名踏實。)

蕨類植物就是有這種魔力,它們不開花,安安靜靜的,卻能在溼氣裡長出特別的姿態,擺哪裡都像一幅洇了墨的畫。

品種分類:花市裡的蕨海尋寶記

還記得剛開始迷上種東西那會兒,走進建國花市,看到一整排綠油油的攤位,差點昏頭。老闆熱情招呼:"少年欸,來看看!這盆波士頓腎蕨放辦公室超讚,不用什麼太陽啦!" 我當時哪懂,只覺得葉子像羽毛飄啊飄的,很特別,就捧了一盆回家。結果你知道嗎?放在我那個西曬的窗邊,沒兩天葉子邊緣就枯黃捲起來,醜死了!後來才搞懂,原來蕨類植物世界超級複雜,不是每一種都吃得了大太陽。花市裡常見的幾種,真要說起來,脾氣差很大:

臺灣常見居家蕨類品種與特性速查表

品種名稱 葉片特徵 光照需求 價格帶 (臺幣) 新手推薦度 我的種植心得
波士頓腎蕨 羽毛狀下垂,柔軟 ★★☆☆☆ 低光 150-350 ★★★★★ 辦公室救星,但遠離冷氣口
兔腳蕨 毛茸根莖外露,超有趣! ★★☆☆☆ 低光 250-500 ★★★★☆ 澆水看根毛乾燥度超準
鐵線蕨 細黑梗+小圓葉,精緻 ★★☆☆☆ 低光 100-250 ★★☆☆☆ 空氣乾必死!浴室好夥伴
山蘇花 鳥巢狀,葉厚挺 ★★★☆☆ 中低光 180-400 ★★★★★ 蟲害少,陽臺半日照穩穩長
鹿角蕨 分營養葉&鹿角狀孢子葉 ★★★☆☆ 中低光 300-3000+ ★★★☆☆ 板植超有型,但貴桑桑

(上週又衝動了,看到一板號稱"亞猴"的鹿角蕨幼苗,葉子形狀怪得有夠迷人,腦袋一熱就刷了快兩千塊...現在每天盯著它,就怕它給我臉色看。說真的,有些稀有品種,價格根本是坐雲霄飛車!)

形態特徵:不只綠色這麼簡單!

很多人以為蕨類嘛,不就是一堆綠葉子?大錯特錯啦!仔細看,奧妙多著呢。像鐵線蕨,它的葉柄細得像鐵絲(所以叫鐵線蕨嘛),又黑又亮,配上那小小的、圓圓的、綠得要滴出水的葉片,簡直是藝術品。我特別喜歡在微距鏡頭下觀察它們葉背的孢子囊群——新生的時候是嫩綠的,成熟了就變成咖啡色,擠在一起,用指甲輕輕刮,會掉下一點點粉末,那就是它們繁衍後代的"種子"(雖然不是真正的種子啦,但這樣講比較好懂)。

有些蕨類植物的嫩葉捲旋的樣子特別可愛(像前面提到的鐵線蕨),我們叫它"幼葉拳捲"。而兔腳蕨最吸睛的就是它那爬出盆外、毛茸茸像是兔子腳掌的根莖(匍匐莖),摸起來軟軟的,手感超好!至於鹿角蕨,那才叫分工明確:貼著樹幹或板子長的,扁扁圓圓像盾牌的是它的"營養葉"(負責吸水、固定);向上長得像麋鹿角、有時會分叉的就是"孢子葉"(負責長孢子繁衍)。每次看我那株女王鹿角蕨的孢子葉又抽高一點,就覺得錢沒白花(心在滴血但很爽的矛盾感)

生長習性:它們其實很挑環境!

拜託別再跟我說"蕨類很好養,陰暗角落丟著就會活"!這真是天大誤會。大多數蕨類植物的老家是哪裡?山裡溪邊、森林底層,那種空氣濕到好像隨時能擰出水、光線是透過樹葉縫隙灑下來的柔和光(散射光)、風輕輕吹過帶點涼意的地方。它們的根通常不深,喜歡鬆鬆軟軟、吸飽水但又不會積爛根的介質。

  • 光線是重點! 除了少數像山蘇花比較耐曬一點點(也只能是半日照哦),強烈的直射陽光絕對是多數蕨類的殺手。我的鐵線蕨就是血淋淋的教訓。現在都放在朝北窗邊,或者有其他植物幫忙擋一下光的位置。
  • 空氣濕度不夠?死給你看! 這點超關鍵,尤其臺灣冬天開暖氣或冷氣時,室內乾到爆。我的秘密武器?在它們旁邊放個小碟子裝水和小石頭,或者直接群聚種植(植物自己會製造小氣候),浴室有窗戶的話絕對是蕨類天堂
  • 溫度嘛... 它們大多喜歡涼爽,太熱(尤其超過30度)會進入"夏眠",長得慢或狀態差。臺灣夏天的悶熱對某些嬌貴品種(比如一些細葉的鳳尾蕨)真是考驗。我試過在兔腳蕨盆底墊濕水苔降溫,好像有點用?

栽培技術:我的血淚實戰筆記

講到種植,這些年真的繳了不少學費。用對方法,蕨類植物可以陪你很久;方法錯了,說掛就掛給你看。

介質是關鍵基礎:

絕對不能用一般硬邦邦的黃泥土或隨便挖的園土!一定要排水好、保濕又透氣!我摸索出來的懶人配方(效果還不錯):

  1. 泥炭土或椰纖塊(保濕主力):大概佔5成。
  2. 細樹皮粒或椰殼塊(透氣擔當):佔大概3成。
  3. 珍珠石或蛭石(增加空隙、保水):佔2成。
  4. 一點點木炭碎粒(殺菌防爛根):隨手撒一小把。

(剛開始傻傻用全培養土種波士頓腎蕨,澆水後一個禮拜土還是濕黏黏的,根都悶壞了,葉子狂掉...後來換了上面這配方,馬上精神抖擻。)

澆水學問大:

蕨類愛濕潤,但"濕潤"不等於"泡在水裡"!手指戳下去大概第一節指腹感覺介質微潮(有點涼涼的,但捏不出水分),就是最理想狀態。澆水要澆透,直到水從盆底流出來(記得倒掉碟子積水!)。夏天熱,蒸發快,可能要天天檢查;冬天冷,它們喝得少,土乾慢,澆水間隔就要拉長。什麼時候該動手澆水?我的笨方法:拎拎盆子,感覺變輕了,或者兔腳蕨的毛毛腳有點乾癟不飽滿了,就該給水了。

肥料不用多:

它們不是吃貨!我大概只在春、秋生長季,每個月用一次超級稀釋(大概說明書濃度再減半)的觀葉植物液態肥,或者撒幾顆緩釋肥在土表。冬天夏天幾乎不給肥。(貪心下重肥燒壞過一盆漂亮的銀脈鳳尾蕨,新葉捲曲焦黑,心痛啊!)

換盆看情況:

別急著換大房子!當你看到根已經密密麻麻從盆底洞鑽出來,或者澆水時水馬上流掉、土很難吸濕了,才考慮換大一點點的盆(一次大個一兩寸就好)。換盆時動作輕點,它們的根蠻脆弱的。我的鹿角蕨是板植的,大概兩三年才需要重新整理水苔和固定一次,算省事的。

常見病害:預防勝於治療!

說真的,環境顧好了,蕨類植物不太容易生大病。但疏忽了,麻煩就找上門:

  • 爛根爛莖(最常見殺手!):罪魁禍首通常是澆水太勤快+排水不良+通風不夠。症狀:葉子突然大面積發黃、萎軟、掉落;靠近土面的莖部變黑變軟爛。怎麼辦?立刻停水!把植株挖出來,狠心剪掉所有爛掉的根和莖部(剪刀先用火烤或酒精消毒),用乾淨的新介質重新種。放在通風陰涼處,祈禱吧...(救活過一次波士頓腎蕨,但剪到只剩三根枝,醜了好久才恢復)。
  • 葉枯病、炭疽病(葉片長斑點):通常是環境太悶濕、葉子老是濕答答引起的。葉子上會出現不規則的褐色斑點或塊,慢慢擴大。看到要馬上把嚴重的病葉剪掉丟掉(別放盆裡當肥料!),改善通風,白天澆水避免晚上葉片濕過夜。太嚴重才考慮噴點廣效性殺菌劑(稀釋!稀釋!)。
  • 蟲害(相對少見):介殼蟲偶爾會黏在葉背或葉柄吸汁液(像一粒粒褐色小突起),用牙籤戳掉或用棉花棒沾酒精擦掉。粉介殼蟲會有白白的棉絮狀物。紅蜘蛛在乾熱環境可能出現(葉面有細小黃白點、背面有絲網),加強濕度、用水沖葉背通常有效。我很少用藥,勤勞點物理清除比較安心。

(看著陽臺那盆曾經瀕死、現在又茂盛的波士頓腎蕨,心裡忍不住嘀咕:養蕨類真像談戀愛,太黏(水)不行,太冷落(濕度)也不行,得剛剛好。但那種看著它們從蔫巴巴到精神抖擻的成就感,筆墨難以形容。)

Q&A 蕨惑時間

Q:我家客廳光線普通,推薦哪種蕨類入門?

A:波士頓腎蕨、兔腳蕨、山蘇花這三種最耐命!光線弱一點點(當然不能全黑)、濕度要求相對寬鬆些,價格也親民,很適合新手試水溫。鐵線蕨雖然美,但真的需要高濕度環境(浴室窗邊最好),客廳沒加濕裝置比較難顧。

Q:蕨類葉子邊緣一直枯黃怎麼辦?

A:這問題超常見!先檢查幾個點:(1) 空氣是不是太乾? 特別是開冷氣暖氣時。(2) 陽光會不會太強? 枯黃可能是曬傷。(3) 澆水夠不夠? 介質有沒有確實澆透?(4) 風是不是太大? 冷氣或電風扇直吹也會。(5) 正常老化? 底部老葉自然枯黃是正常的。找出原因調整環境,枯掉的葉尖可以順著葉形用乾淨剪刀修掉,別硬扯。

Q:想增加環境濕度,除了常用噴霧,還有其他方法嗎?

A:噴霧效果短暫(尤其通風好時一下就乾了)。更有效的方法是:(1) "盆套盆":把小盆栽放進大一點的盆裡,中間空隙塞濕水苔。(2) 群聚種植:把幾盆植物靠在一起放,它們蒸散的水氣能互相幫忙。(3) 旁邊放水盤:裝水,裡面放石頭或彩石,盆底別直接泡水。(4) 開加濕器:這當然最直接,但要注意清潔避免滋生細菌。浴室有窗的話,絕對是養蕨類的首選寶地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